求职之前先自我分析并定位,然后做决定之前就要注意那些会影响自己做决定的因素,小心谨慎地考虑这些因素,既不是不闻不问,也不是偏听偏信。
一、 当前的经济状况
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,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,又不想再拖累父母,于是饥不择食地随便就加盟了一家向他伸出橄榄枝的雇主。有很多这样的案例:比如一个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大学生,毕业的时候,会有很多公司向他发来OFFER。如果他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宽松,上学期间也是借了不少贷款,环境需要他尽可能快地早上班,早有经济收入,那他自然就就会选择一份看起来薪水较高的公司,而次要考虑自己的爱好、专长、公司的发展潜力等因素,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未来的发展,尤其是当公司的业务开始走下坡路、或者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目前的岗位的时候。
因此,不能过分看重眼前的高薪而不去未来的发展做理性的规划。
二、 亲人和朋友的影响
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,有时也缺乏理性的判断力,家人的选择通常会对他们最终的选择产生相当大的影响。还有些学生朋友则很喜欢攀比,朋友找什么样的工作,自己也不假思索地跟着去。
但是家人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,也许过分注重安稳,也许观点已经过时,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,而盲目跟从周围人的选择更是不可取的。因此,适当听取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是必要的,但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见。
三、 社会环境、竞争环境对择业决策的影响
某些专业非常冷门,在就业时很受限制,就业压力确实很大,选择余地很小;也许某些职业显得很热门,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别人一起选择。对此,我们特别要提醒的是,就算你真的"没得选择",也要选择一个与你目标接近的职业,再静待时机寻求转换。不要盲目追随热点行业,再热的行当都有可能会冷,现在的冷门行业将来也可能转热。
择业时不能盲目跟风,择业就像穿鞋,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。
四、 个人志向对择业决策的影响
研究表明,志向远大者,都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及职业规划,他们会始终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进展,作出最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选择。
而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者,则多会安于现状,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改变。时间流逝,浑浑噩噩度日,毕业了该时候就随便找个工作,到了结婚年龄就结婚。对于工作,通常没有择业的概念,常会是因为没有特别的想法所以也不会去自主选择, “就业吧,先!”如果不适时做出调整,这类人成功的比例肯定会比较小。
所以,择业之前要先定位,及早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,无论是近期的还是远期的。
五、感情和工作该怎样选择
学生时代的恋爱总是很单纯,也很浪漫,但是到了毕业的时候也会衍生出不好麻烦。就业形势紧张,工作地点的彼此迁就,工作种类在不同地点的发展前景……都可能造成彼此的矛盾,想要两个人、两个家庭都满意,真的是很难……选择爱情,还是选择面包,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,都有不同的选择方案,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方案。
所以,遇到这样的情况时,沟通是非常重要的,毕业生应该多和同学、老师、亲友以及恋爱对方进行交流,并切实分析自身情况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六、考研和就业,孰轻孰重不好分
“我想读研究生,可又担心自己考不上,所以只好边边考研。万一考研砸了,至少还有工作可以干!”这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心里话。他们认为面对当前就业形势,本科毕业生不容易,研究生毕业了还是不简单,所以本科生想考研,硕士生想考博,博士生想做博士后、出国镀金……但是考研和就业的矛盾就在于两者基本上同时进行,都有一定的风险,复习考研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时间,而这一年中又是的黄金时间。如果两线作战,既又准备考研,很难兼顾。
关键是自己想明白几个问题:一是考上了要学三年,三年以后的就业形势如何?二是有的同学没考研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,我三年后出来如果找不到比他好的工作,我会怎么样?三是如果考不上怎么办?一直考下去,还是?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好怎么办?
考研与就业,看似两难,其实不难。关键在于你的人生目标定位,如果过于追求完美,追求一步到位,则势必在面临选择时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则易导致两难境地;如果你允许自己去尝试,勇敢承担可能的风险,追求过程的乐趣,则面临选择时,你会果断地作出决定,不会过多考虑这种选择的得失,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不可知的,一切要在实践中检验。
所以,决定之前首先要清楚形势,做好自我定位,不能因为现在的就业情况不好而“被迫”去读硕士、读博士,;即使真的必须这样做了,也要在读研期间重新审视自我、评估形势、作出调整,否则,三年后你的境遇可能更差。
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
上一篇:求职中八种不健康的心理
下一篇:让你赢得面试的六大礼仪
43个职位正在招聘
18个职位正在招聘
7个职位正在招聘
36个职位正在招聘
19个职位正在招聘
10个职位正在招聘